佛塔傳說
來源:中國兒童文學網 作者:阮久平
閩侯一中 阮久平 南洋地界有上佛塔和下佛塔,但兩個地方都不見塔,只是有亭。上佛塔是從南洋經單腳跳石階古道前往羅洋的必經之路,附近多人家,至今仍是人來人往的地方。歲昌生態園選址西洋水庫附近,建設規模不斷擴大,還修建了經上佛塔的水泥公路,因此上佛塔熱鬧不減當年?墒窍路鹚䥇s經歷了滄海桑田的變遷,留下歷史傳說讓人回味往昔歲月。
下佛塔位于上塅半嶺到南洋的古道中途。沒有機動車時代,來往于竹岐、南洋之間靠的是走路,上塅到南洋有鋪石古道,來往人多。通往羅洋公路修通之前,很多人得從這一古道往返。因腳力有限,古道中途多有歇腳的地方,下佛塔就是最理想的場所。為了方便來往眾人,在下佛塔建有亭子。
佛塔亭說是亭實際是一層房屋建筑,屋后和兩邊為石壘高墻,白灰粉刷,封火墻檐翹翼然,屋頂覆瓦。佛塔亭正面開敞,臨溪面山。古道穿墻門而入,兩邊有座位,來往諸人常累坐休息再趕路。亭內正殿有佛龕,大家都看得見。前輩先人口述故事最經常提到鄭堂耍聰明,甘國寶有志氣,佛塔藏寶。他們都說原來佛塔亭佛龕供奉有觀音佛像,后來被毀,再也沒有修復過。
據說當年佛塔供奉觀音佛像旁立有文字,寫著“上七里,下七里,黃金藏在七里處”。很多人駐足休息時,都會時不時看看并猜想留字何意,討論是真是假。出于對菩薩尊重敬畏,大家都是看著想著,但不會動手搬弄,怕褻瀆神靈,災禍上身。
來往眾人中有一群體,名為貨郎擔。就是走路肩挑兩筐貨物,搖動手中撥浪鼓引人注意,一路叫賣的小商人。南洋公路交通改善以前,挺經常見到這般人物。小孩子們經常把家里的雞、鴨、鵝毛與其換糖果吃。后來修了公路,機動車運輸方便,商品流通量大,肩挑式的貨郎擔就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取而代之的是機動敞篷車。
某天佛塔亭來了一位悠閑的貨郎擔,走得困乏,便進到亭內休息,再一次看見文字。他是多次經過,早有印象,估計也曾思考過其中何意。由于他懂文字,好奇心也強,不斷猜測。與眾不同的是,他隱約覺得這可能是真實文字記載,只是一直沒有人窺得其中奧秘。他認為從字面意思看,寶藏所在應與行路里程有關,但具體位置實在難以確證。
也該是猜字高手,緣分使然,貨郎擔這天剛好帶有小尺子。他就根據字面提示,對白瓷觀音塑像上下測量,發現觀音塑像肚臍以上和以下剛好都是七厘,因此貨郎擔大膽推測前面兩個“里”應該是“厘”,是度量小長度單位而不是走路里程單位。有文字功底的貨郎擔進一步推想,最后一個“七”字應該不是數字而是另有深意,最后他認定最可能是同音的“漆”字。
到這時貨郎擔慧根頓悟,豁然開朗,瓷塑觀音像內腹中空處最可能就是藏寶處。財迷心竅的貨郎擔再也不顧神靈的偉大,搖動觀音像,果然內腹為空似有何物。人為財死,貨郎擔本性發作,不顧前后,搬起觀音像砸向地面。佛像碎裂瞬間,一道白光飛出正門直達對面山巖峭壁處消失。因此,下佛塔對面山崖峭壁命名為觀音巖。
碎裂瓷像堆里,金光閃閃。貨郎擔喜出望外,懷揣金錠,扔下貨擔,逃之夭夭。等到大家發現,再也尋人不著,成了不解之謎。這個傳說沒有文字記載,只是口頭傳述,就當閑聊取樂。但是下佛塔亭子中,原先供奉佛像是真,很多老人曾說起過,但總說不清楚什么時候被毀。
隨著時間推移,公路暢通,佛塔亭子少人問津,越加破敗。歷史上曾經見證來往眾生的佛塔古跡竟然淹沒于荒草地。直到2016年由多方集資,對佛塔古亭照舊翻修并加蓋宗教建筑,紅墻赤瓦,規模擴大,重現當年地界。
作者簡介:阮久平,閩侯縣第一中學,高級教師,教研組長,閩侯縣學科工作室負責人,福州市學科帶頭人。郵箱:fjrjp@126.com
·上一篇文章:《追魚傳奇》鯉魚精戀上窮書生
·下一篇文章:白蛇傳故事簡介
轉載請注明轉載網址:
http://www.www.bnisecurities.com/news/minjian/19112112257E20AD22765DK3EH3659I.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