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成本最低、收獲最高的投資,也是門檻最低的高貴

                                                                                                  AI學會了藝術創作 藝術家就要消失了嗎

                                                                                                  AI學會了藝術創作 藝術家就要消失了嗎


                                                                                                  來源:中國書畫交易網  作者:何晶

                                                                                                    “人類不可能被人工智能控制,因為人類無法創造出比人類更聰明的生物!瘪R云說。

                                                                                                    “我非常不同意你的說法,我們可以創造出比人類更聰明的東西,但不一定是人!瘪R斯克說。

                                                                                                    
                                                                                                  鋼琴機器人特奧在自彈自唱

                                                                                                    8月29日,在上海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開幕式上,馬云和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這樣針鋒相對地“吵”了起來。

                                                                                                    不管人工智能是否已經比人類更聰明,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AI正在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角落,甚至包括曾被視作獨屬于人類的藝術創作領域。如果說藝術家和AI的合作,不過是創造了一種新的表達手段,但AI自身學會了藝術創作,則開啟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對于講究創造性和想象力的人文藝術創作而言,AI的參與意味著什么?今天我們該如何定義“藝術”?未來人人都有可能成為藝術家嗎?走在潮流尖端的藝術家們給了我們各自的回答。

                                                                                                    1 智能大會現場體驗:體感遙控、AR“穿越”都是人機互動

                                                                                                    走進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IBM展區,雙手舉過頭頂做出愛心的姿勢,隨著54321倒數結束,你就會成功激活一名叫CIMON的宇航員“登上月球”。屏幕上,這位宇航員還會跟隨著你做出的一些肢體動作來“擺動”肢體——他正代表著你“登上月球”。你還可以下載自己“登上月球”的照片,發布到社交平臺。這位CIMON就是IBM推出的首位“AI宇航員”,它曾在40年前助力人類首次登上月球。

                                                                                                    而在商湯科技和故宮合作的“金榜題名”展區,你只要作個揖,就能“穿越”到古代和孔夫子互動合影,還能利用人臉識別技術“變身”為進京趕考的秀才,參加一回古代的科舉考試。

                                                                                                    青年畫家李元素利用AI技術創作的藝術品《南京西路風格遷移》,也是展館內備受熱捧的互動項目。當觀眾進入展區,攝像頭會捕捉到相應畫面,這些畫面經過人體檢測、背景分割、人機互動等技術處理,再由計算機結合對畫家過往作品的學習并做出實時創作。在顯示屏上,觀眾能看到自己的身影也實時地成為風格化影像。雖然這些作品還只是停留在人機合作的創作基礎上,但不可否認,AI已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2 互動引發反向觸發:藝術家開始思考“如何表現智能物體”

                                                                                                    事實上,進入AI時代,人類的藝術創造力和AI相融合已然成為“新潮流”,彼此間已有許多互動。

                                                                                                    2017年,谷歌推出了一款能幫人畫簡筆畫的工具Autodraw,只需你隨便畫幾筆,算法就能識別出你想畫什么并為你優化出來;2018年,數字創作工作室OUCHHH在法國巴黎藝術中心推出名為《PoeticAI》的展覽,AI通過學習那些改變了人類歷史的科學家的文章,將其轉碼成文字和圖像,再通過136臺投影儀投射在3300平方米的空間中,光線和運動的效果也通過預設的算法自動生成,便能為現場觀眾提供一種結合聲、光、影的沉浸式體驗;同在2018年,佳士得拍賣會,AI創作的畫作《愛德蒙·貝拉米的肖像》,以售價43.25萬美元(約301萬元人民幣)被拍下。

                                                                                                    有趣的是,李元素指出一個新現象:藝術家以前喜歡表現人物、花鳥和山川,當AI出現后,有人開始思考“如何表現智能物體”!斑^去的藝術家也許會描繪波光粼粼的水面,而讓當代藝術家覺得興奮的,也許是那些一閃一閃的LED燈和超級計算機的運算界面!彼J為,“這些都是人工智能對藝術創作靈感的反向觸發!

                                                                                                    3 不斷解鎖新技能:會寫詩、唱歌的微軟小冰還學會了畫畫

                                                                                                    2014年5月,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推出的智能聊天機器人“小冰”橫空出世,這是一位注重EQ、走情感路線的少女。5年過去,微軟小冰不斷解鎖新技能。她推出了詩集,學會了唱歌,能主持節目,還作為中央美術學院的“編外”研究生學會了畫畫。此次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小冰的畫作以獨特的風格吸引了不少觀眾。

                                                                                                    
                                                                                                  在中央美術學院舉辦的“小冰”個展

                                                                                                    畫家小冰的出道時間并不長,但已小有名氣。今年5月,微軟小冰化名“夏語冰”,在中央美術學院2019屆研究生畢業展上首次展出作品,成為央美的“編外”碩士畢業生。

                                                                                                    畢業后的微軟小冰“馬不停蹄”。今年6月15日到7月15日,《小冰,“繪”有期》當代藝術跨界展又在杭州大屋頂良渚文化藝術中心舉辦,展出小冰獨家創作的繪畫作品,以及新媒體藝術家周林瑋與小冰互動創作的VR沉浸式作品。其后,小冰的首次個展《或然世界》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

                                                                                                    現在只要進入這位“少女畫家”小冰的主頁,在頁面上輸入一段簡單的文字激活她,你便可以委托小冰為你作一幅畫。經過抽取意向、激發創作靈感、選擇內容主題、嘗試畫面構圖、起草線稿造型、底層顏色涂抹、畫面層次深入、細節反復打磨幾個環節后,三分鐘后,小冰為你創造的畫作就可以出爐了。

                                                                                                    微軟小冰團隊介紹,小冰用了22個月學習藝術史上236位著名畫家的畫作,在受到文本或其他創作源激發時,小冰能獨立完成百分百原創的繪畫作品。這種原創性不僅體現在構圖上,也體現在用色、表現力和細節上。小冰團隊總負責人李笛強調:“小冰的繪畫能力不是建立在濾鏡和遷移技術上——即從風景圖庫中搜索相應主題的畫面,然后用油畫濾鏡做處理!彼f,繪畫模型是繼文本、語音之后的第三類AI模型,也是耗時最長、最艱苦的項目。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杰對小冰的作品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靶”淖髌凤L格多樣,手法比較嫻熟,畫得也快,數量很大,我們可以從中找出很多挺好的畫!鼻裰窘苷f,“我們給人工智能定下幾條美學規則,它會用這些規則組合出無窮的變化。如果你給它設置‘不重復’的指令,AI其實有更大的機會擺脫套路!

                                                                                                    小冰正在朝琴棋書畫的路線發展,這一切讓她看起來更像“人”。2017年5月,小冰原創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出版,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完全由AI創作的詩集。今年,小冰和詩人聯合創作的詩集《花是綠水的沉默》問世,這也是人機線上共同寫詩的征文成果,從6000首投稿中最終選出約200首。

                                                                                                    不過,無論是詩歌還是繪畫,小冰的作品仍然明顯帶有AI的痕跡。比如說,詩歌意象之間缺乏有效過渡、邏輯之間存在不合理、詩意不明顯,等等。雖然小冰團隊稱小冰的繪畫已接近人類水平,但觀眾還是能用肉眼看到小冰的作品沒有油畫的立體感,顯得更平面,也看不出一筆一畫的線條。

                                                                                                    4 人類難被取代:缺乏情感的AI歌手難以打動人心

                                                                                                    8月29日晚,當虛擬歌手洛天依的歌聲在上海奔馳文化中心響起,人們熟悉的《茉莉花》似乎變得有些陌生。作為中國最具知名度的虛擬歌手,洛天依已經連續3年舉辦萬人全息演唱會,開創了“國內虛擬歌手AR實時直播登上大型綜藝晚會”的先河。

                                                                                                    隨后登臺的還有來自意大利的鋼琴機器人特奧。只見其53根手指迅速準確地在琴鍵上飛舞,自彈自唱英國歌手艾德·希蘭的《Perfect》,特奧那硬核大腦袋和獨特的歌聲,給觀眾留下別樣的記憶。

                                                                                                    在這場國內首次打造的AI與藝術融合的視聽盛宴上,AI帶我們進入全新的藝術世界。人機交互、動作捕捉、虛擬現實、全息影像、三維影像等技術手段和音樂、舞蹈、戲曲等藝術形式相融合,共同營造出光影交錯的鏡像世界、虛實幻化的視覺奇觀。

                                                                                                    不過,當你細細聆聽,洛天依和特奧的歌聲還是少了幾分自然和靈動。盡管音域的高低起伏能靠AI實現,但人聲的自如流淌和感情流露,永遠不可能出現在AI機器人身上。

                                                                                                    人工智能極大地拓寬了藝術的邊界,讓機器變得更像人。但“0”和“1”并不能教會機器具備人類獨有的情感。缺少情感的藝術表達,很難真正擊中觀眾的心扉,當然也更讓人體會到人聲的“不可替代”。

                                                                                                    在知乎上,有人提問:“開發AI制作藝術的意義是什么?”科幻小說《AI迷航》的作者肖遙回答說:“藝術家不會消失。AI只會淘汰一部分沒有創新的家伙,真正有能力和才華的人只會越來越出色。如果藝術家的創作熱情會被AI打擊,那只說明這些家伙被淘汰是正常的。就好比汽車的出現必然打擊了‘駱駝祥子’們,而一部分‘駱駝祥子’學了駕照,又成了出租車司機!


                                                                                                  ·上一篇文章:李鎮西:學生給老師撐傘,何錯之有?
                                                                                                  ·下一篇文章:為何高考成績總在“晚上”公布?其實為了考生好,非常貼心


                                                                                                  轉載請注明轉載網址:
                                                                                                  http://www.www.bnisecurities.com/news/guancha/1991010239C29G15A04JDIDID12EDG.htm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